釐清各種社交關係對自己的益處,「質量」勝過交換來的名片

處在個人品牌紅利的大環境中,我們理所當然認定人脈很重要,也覺得「社交」是擴大人脈的必經之路,殊不知很有可能會陷入「無效社交」的沼澤中不可自拔,還有可能和自己的初衷越走越遠。

我也曾經歷「無效社交」

斷絕「無效社交」的惡性循環
圖片來源:Pexels@cottonbro

有一些人很享受參加各種社交活動,喜歡沈浸在這種熱鬧的氛圍當中,當下當然是很愉快、很放鬆、沒有什麼利益關係。但是我們會發現,夜深人靜回到家裡之後,反而覺得更加空虛。這其實就是一種很虛幻的、很虛偽的社交狀態,彼此在談話的時候也沒有拿真心出來交朋友,只是互相吹牛來吹牛去,永遠都不知道對方真正的想法是什麼?他到底是不是他說的這個樣子?

二十幾歲還沒創業的時候,我也是一個特別「愛熱鬧」的人。會跟朋友每天下了班沒事就去 KTV、用夜生活去消化工作上的壓力。現在回想起來,每個人的不同時期,朋友圈都不太一樣,而不同朋友圈談論的話題落差很大,如果我們沒有有意識的去做選擇,是有極大可能被周遭談論的思想給固化的喔!因為朋友所談論的訊息充斥在妳的生活當中,也就會形成妳個人的信息環境。

比如,在我還是打工族的時候,周圍的朋友都是小資女,都最愛談論的是「哪個韓劇好看、工作很煩、戀愛不順」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;當身邊開始有朋友結婚當了貴婦,她們談論的話題則是「哪家 SPA 很棒、買了什麼名牌、種了睫毛、指甲彩繪、孩子的早教」等等。不是說這樣的信息不好,而是它不一定符合我們的目標。如果我們不隨時保持高度覺察的話,很有可能我們就會同化於這樣的信息環境、處在一個同溫層,還覺得這些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。

後來我認為與其花時間再去在這種社交場合,不如還是多花時間面對自己的生活、努力突破自己的困境、去學習、去成長。所以大家要記住,有時候同溫層太厚不見得是好事。當你的時間都放在同溫層的社交上時,也比較難突破這層厚厚的「繭」。你真正要產生聯結的是——預定目標成為的那群人。


從旁觀察也有益處

斷絕「無效社交」的惡性循環
圖片來源:Pexels@fauxels

當我開始去進修、成長、創業,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、傳播自己對於美的理念……在這個過程當中,我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夥伴、認同我的人,話題與朋友圈開始轉變,生活中的談論都是「怎麼可以達到更好的資源整合、對於商業決策下的洞察、哪些務實作法能夠幫助我們更有效率達成目標?」你從聽他說話或者跟他交談的內容當中,認識到了原本你對於世界上沒有的一些認知。

在創業的過程中,也接觸到了格局眼界更高的大老闆們,在這些大老闆們面前,就算無法去說太多我們自己的觀點,單從旁觀察的話,就會發現他們平常談論的都是「產業的結合、社會經濟的動脈跟趨勢」。

從這當中,我反思到「每個人的生活圈很大程度影響一個人」。這些信息環境會組成我們的世界觀、人際關係的觀念、整體價值觀。所以我們應該主動的去接觸不同生活層次的人,去刻意的接受同溫層以外的新事物,去聽一些 Youtuber 分享的思想,才能潛移默化的突破原先的狀態、獲得從來沒聽說過的認知,也能擴充自己所能接觸到的人、接觸到更高階的人脈、不同職業的人,往往能帶來更多不同的觀點與想法。


社交的質與量

斷絕「無效社交」的惡性循環
圖片來源:Pexels@Mental Health America (MHA)

成年人的社交活動真的非常多,比如說社團活動啦、餐會等,但每個人都只是點頭一下而已,所以在這種社交場合中,我不期望自己要去認識每一個人,我可能只跟一兩個人談得來的人進行深度的交流,我覺得這樣反而比較容易形成有價值的社交關係,未來還有機會能談合作。否則的話就是換了一堆名片,最後也不會有後續,大家都只是點頭之交,可能過兩天就忘記這個人了。

所以,社交的「質」比「量」重要。但是這也並不表示我們不要社交,而是我們應該定義什麼叫有質量的社交。

也就是我跟他的對談當中,可以拓展我的視野、拓展我的思維或突破我思維上的盲點。有東西是我在原來的生活圈當中所接觸不到的,這就已經可以算是對人生有用的社交活動了。若遇到志同道合的夥伴、擦出思想上的火花,就是很好的社交了。我也發現,一個越厲害的人,往往在跟人交談往來的時候,越不害怕被人「利用」。反而會更大膽的去表明自己擁有哪些資源、可以如何共同開創更好的局面。


社交不是換名片

斷絕「無效社交」的惡性循環
圖片來源:Pexels@Kaboompics .com

「那麼,有效的社交是和更多厲害的人換名片嗎?這樣就和他們產生聯結了!」也不對哦!你的名片到多少人手中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多少人願意收藏你名片背後所代表的價值。

我們也可以回頭看看,是不是有很多的社交其實是一直不停地在換名片、不停的認識新朋友、不停地聊天打高射炮……但是最後好像都沒有什麼結果。還有些人會沈浸在跟別人談生意,或跟別人交談的氛圍之下,覺得自己很愉悅、很驕傲。可是以拉長的時間來看的話,其實花了太多的時間在別人身上,而沒有回到自己的人生成長。往往過了很多年,人生依然沒有什麼太多改變。

在大型的社交聚會當中,我們也要注意,千萬不要讓自己只是去當「分母」,要想辦法去一個社交群體中建立屬於你自己的影響力,去當「分子」。就能結交到同樣有影響力有自己內容、有想法的人,形成一個強強聯手的狀態。每個人都應該去有效的分析「什麼樣的社交關係是對我們的人生有益的?我花時間參加這個是不是能拓展我的視野跟思維?是否能夠和別人交換價值?」否則不如花更多的時間在精進自我、獨處靜心、梳理方向上面。

所以,查看一下自己的行程表,是否有該推掉的「無效社交」?果斷拒絕,不用可惜!

Credit: https://share99.com/social-interaction

靈魂覺醒旅程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