– 當你面對衝突時,是否敢於為自己辯解?
– 當你遇到憤怒的事情,是否將情緒都壓抑在了身體之中?
我們的身體是反應內心的一面鏡子。當你感到不舒服時,不妨問問自己,是什麼事件引發了你的不適,好好為自己做個“清理”。
1 、生病的背後
我曾經看過一個有關厭食症的電視節目,節目中介紹了四位青春期的厭食症患者, 節目記錄下他們在醫院的狀況,最後還有專家討論的片段。一如往常地,這些醫生都認為厭食症是醫學上最難解開的謎團。
醫學專家將這種病症視為一種單純的身體現象,但卻沒有解釋出患病的原因,只提到發病後的狀況。
現在,某些心理專家會讓病人自問:
我為什麼會生病?
引起我生病的最初原因是什麼?
我有什麼感覺?
我想逃避什麼?
經過統計調查,在大部分的患者身上可以發現溝通障礙的問題,這些常常是在幼兒時期就造成了。
2 、當你選擇表達就是自我療癒的開始
其實這種病起源於一個人幼年時的痛苦經歷,他沒有可以傾訴自己感受的對象,同樣也在迴避這種衝突,因為他們懼怕這種行為會成為他們對自己父母的譴責。
若通過心理治療,患者可以感知到自己真正的情緒並表達出來,進而恢復健康。
那麼,心理專家該如何説明患病的年輕人呢?
一場成功的治療,首先要宣洩個人情緒,通過回溯那段被自己否認與壓抑的童年故事,有助於患者減輕痛苦,尤其是當患者很幸運地遇到了某個有同理心的傾聽者,而這人又準確地解讀出了自己的感受時。
長久以來,我一直認為若要處理我自己童年的故事,沒有見證者亦無妨,因為我可以通過繪畫與寫作的方式獨自探索童年的真相。
到最後,我有幸找到了一位有同理心的傾聽者,感謝她的陪伴,我才能接受那些單單靠自己永遠也無法承受的事實真相,我才獲得了自由,從而可以認真地看待身體與情緒傳達出來的資訊,不再讓它們成為問題。
3 、每個情緒問題背後都有需要處理的“創傷”
心理學家詹姆斯·潘尼貝克就是屬於這種類型的傾聽者,他曾在《敞開你的心房》一書裡描寫過他的研究成果。
在他眾多的實驗當中, 其中有一項實驗是讓學生在獨立的小房間裡敘說自己的痛苦經歷,讓隨之而來的情緒宣洩出來。
另外還有一組人則必須描述一些不太能觸動他們情緒的事件,例如買衣物或類似的事情,這些受測者都是心理學系的學生,以及大學附屬醫院的門診病患。
實驗結果證實,比起述說無關緊要之事的人,那些將情緒性經驗述說出來的人事後較少看醫生,實驗當中也測量了各種生理作用,如脈搏、血壓、心臟與肌膚狀況等,這兩組受測者的測量結果則顯示出相當大的數值差異。
潘尼貝克由這個實驗所得出的結論與我所見略同, 即受測者若有機會告訴某人自己的痛苦經歷,而且又可以預期此人會感興趣並能體諒,那麼他的健康情況就會有所好轉。
更進一步的研究顯示,如果一個人從小就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,那麼這種人很少會成為身心疾病的患者。而那些會罹患此類疾病的人,在童年時期必定發展出了完全相反的行為態度,即:不表達自己、經常感到恐懼、容忍來自別人的指責並表示服從,若非在心理專業人員指導下,或其他有利的狀況下建立全新的心理及行為模式,這種人很可能一輩子都會照做下去。
所以,當我們產生了某種不適或甚至疾病,真正的問題並不僅僅是疾病本身,它還可能反應出我們內在情緒的瘀堵。
借助疾病,我們可以踏上這樣的內在旅程:去看見、去認真的面對自己、去好好的對待自己、療癒自己。當你願意直面疾病,用你的心去傾聽它,內在的根源就開始慢慢得到療癒了。
本文來源於網路,公益分享、參考之用,客觀思考、理性評論
生命解碼講座影音無限觀看課程
從量子力學遇見哲學與神學
談自我實現的「自證預言」
https://reurl.cc/mZdnnl
量子力學與混沌理論的人生十二堂課
https://bit.ly/3f2Jtr1
生命解碼:啟航宇宙尋根之旅
https://bit.ly/2XpGhzj